文/谢逸枫
6月16日,一组统计部门数据显示,前5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.5315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2.9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1%。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.9745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2.6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5%,市场处于下行调整期。
前5月销售额3.4091万亿元,同比下降3.8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6%。其中住宅销售额3.0119万亿元,同比下降2.8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9%。说明目前房地产市场以价换量是主流,二手房市场对新房冲击大,处于止跌回稳的调整阶段。
当前热点城市的成交热度、销售、房价降温。传统市场金三银四号后,5月一波政策刺激未能让市场延续强复苏的态势。一方面是地方分散的政策作用有限,另一方面是城市更新货币化、收储商品房和收回空闲土地政策未打通堵点。
前5月市场指标跌幅扩大为投资额、销售面积、销售额、房价、房企到位资金、景气指数。指标跌幅收窄为施工面积、新开工面积、竣工面积、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购置金额。指标上涨为地价,指标好转为库存面积。
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的“止跌”具有明显的结构性、城市分化、弱复苏特征,总体止跌、企稳的根基尚不稳固,反弹的条件不具备,依然处于止跌、底部修复、边际改善阶段。巩固止跌、回稳成效依然需政策持续发力。
高能级一二线热点城市、核心区域、核心板块保持一定的热度;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存在分化,二手房强于新房。销售严重分化,央国房企销售强于民企;土地市场分化,热点城市强于其他城市;热点城市的政策空间大于非热点城市。
呼吁4万亿-10万亿救市一步到位扭转局面;取消商业地产的限制措施和首付及利率下降、税收减免;放开融资限制;打通城市更新专项借款和货币化安置及收储商品房用作安置房、保障性住房,收回空闲土地的政策堵点、资金来源。
前5月房地产市场走势,已经释放出四个积极信号。一是一二线热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持续走强。二是热点城市的销售相对稳定、土地市场火爆,城市分化增强。三是商品房库存正在逐步下降。四是5月全国房价环比连续2个月上涨。
房地产市场最堪忧在于,首先是商品房销售面积、销售额下降的降幅扩大、房价下降的幅度扩大。其次是债务重组困难、交房难度加大、房企资金状况恶化、国房景气指数下降扩大。最后是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动能减弱、政策堵点未打通。
第一是供应端,投资额跌幅扩大。前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3.6234万亿元,同比下降10.7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4%。住宅2.7731万亿元,同比下降10.1%,跌幅上月扩大0.5%,办公楼1412亿元,同比下降16.3%,跌幅比上月收窄0.4%。商业营业用房2573亿元,同比下降7.6%,跌幅比上月收窄0.7%。
前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3.6234万亿元,同比下降10.7%,比上月扩大0.4%,比2024年住宅开发投资100280亿元,同比下降10.6%,跌幅扩大0.1%。跌幅小幅度扩大,呈止跌回稳不稳定,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,表明政策传导到投资端弱的趋势。
前5月住宅开发投资2.7731万亿元,同比下降10.1%,跌幅上月扩大0.5%。比2024年住宅开发投资7.6040万亿元,同比下降10.5%,跌幅扩大0.2%。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累计已经连续下降3年5个月(41个月),预计短期难改变下降趋势。
前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新的变化,供给端呈现不稳定、萎缩下降、下降加快的信号。透露出房地产市场情绪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恶化,开发投资总额已经回到2018年-2019年同期水平,尽管总体风险可控,但已现恶化趋势。
背后主要原因是土地购置金额和购置面积及新开工面积、竣工面积跌幅大并长时间深跌,修复缓慢,房企资金状况恶化和库存高。2023年以来三大工程(城中村改造、保障性住房、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)建设缓慢,保交房是首要任务。
按照分区域来看,开发投资跌幅最大的为东北地区,同比下降22.5%。其次是东部地区,同比下降12.3%。中部地区,同比下降9.6%。最后是西部地区,同比下降5.0%。按照物业类别看,开发投资跌幅扩大是因为住宅、商办投资跌幅大。
按照物业类别投资看,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好于上期,同比跌幅持续改善住宅投资、办公楼投资跌幅继续扩大。其中住宅投资占总投资比重76.5%,较上期提高0.1%,说明住宅投资占比例大,呈现一枝独秀的现象。
单月来看,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8504.43亿元,环比增长8.68%,同比下降11.98%(12.4%)、4月同比下降11.3%(11.5%),比4月跌幅扩大0.68%(0.9%),原因是销售下降、房企资金状况恶化、开工和竣工面积下降幅度大有关。
5月住宅开发投资金额6552亿元(4月6046亿元),同比下降11.8%(4月同比下降11.1%,降幅较4月扩大0.7%。单月跌幅持续扩大,表明投资改善需依赖销售端实质性回暖,当前市场复苏基础不稳固,短期下行趋势难改。
观察相对历史同期的投融资规模,2025年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企到位资金分别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72%和54%,投资延续2022年以来的季节性前高后低趋势,融资自2024年10月以来的修复趋势已连续3个月减弱。
与开发投资下行同步,2025年以来土地供求规模延续同比收缩。前5月全国土地成交建面2.1亿平方米,仅为同期新房成交量的58%,再加之专项债收储的推进,前5月全国拟收储规模达到4700亿元。
其中涉及宅地超过9500公顷,供地规模下降和土地收储大大减轻了广义库存压力,相当于为行业广义库存消化周期至少减负5个月。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新的供求平衡点,在调降库存规模的同时,开发规模在经历“减负”的过程。
受到往期开发和已售项目的影响,开发指标也会存在一定滞后性。就历史行业投资-销售数据比例来看,在房地产投资回落到与商品房销售规模更加匹配的水平之前,该指标调整还将持续一到两年时间。
第二是供应端,施工面积跌幅扩大。前5月房屋施工面积62.5020亿平,同比下降9.2%,比上月收窄0.5%。住宅43.5394亿平,同比下降9.6%,比上月收窄0.5%,办公楼2.6941亿平,同比下降5.3%,比上月收窄0.3%。商业营业用房5.4694亿平,同比下降9.0%,比上月收窄0.6%。
前5月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43.5394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9.6%,跌幅比上月收窄0.5%。比2024年51.3330亿平方米,下降13.1%的降幅收窄3.5%。毫无疑问,商品住宅施工面积的跌幅保持高位水平,与保交房持续加大、库存高有直接的关系。
前5月房屋施工面积62.5020亿平,同比下降9.7%,比上月收窄0.5%,比2024年房屋施工面积73.3247亿平,同比下降12.7%的降幅收窄3.5%。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9.7%,连续下降3年5个月(41个月),说明边际改善、修复缓慢的趋势。
主要是新开工面积的跌幅大、下跌时间长、收窄缓慢,商品去库存缓慢,房企拿地面积下降,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和融资协调机制覆盖有限。商品房销售回款下降和融资困难的环境下,房企不敢大规模开工,保交房成首要任务。
供应端,新开工面积跌幅收窄。前5月房屋新开工面积2.3184亿平,同比下降22.8%,跌幅比上月收窄1%。住宅1.7089亿平,同比下降21.4%,比上月收窄0.9%。办公楼615万平,同比下降24.1%,跌幅比上月收窄6.5%。商业营业用房1434万平,同比下降25.2%,跌幅扩大3.0%。
前5月房屋新开工面积2.3184亿平,同比下降22.8%,跌幅比上月收窄1%,比2024年7.3893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23.0%的降幅收窄0.2%。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累计连续下降4年5个月(53个月),呈现边际改善、修复的效应。
前5住宅新开工面积1.7089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22.8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8%。比2024年住宅新开工面积5.3660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23.0%的降幅收窄0.2%。目前新开工面积的跌幅收窄,与保交房加快、房企拿地面积下降、销售下降有关。
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,部分城市和房企销售好转,保交房的力度加大,部分城市拿地面积回升有直接关系。过去几年的集中供地中接近半数土地被城投所拿,城投本身开工率较低,一定程度拖累了新开工的修复。
单月来看,5月新开工面积5348万平方米,环比增长10.53%,同比下降19.27%,降幅较4月收窄2.9%。库存高倒逼供给端收缩,新开工规模低位已成常态。核心城市在政策支持下,新开工一定增长动能,库存去化周期较长的城市,新开工规模很难再提升。
开发企业土储缩量、资金承压和高库存持续抑制新开工需求,短期仍将处于收缩阶段。在政策协同下,未来“好房子”供应、城市更新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将提供一定支撑,新开工和竣工规模有望低位走稳。
按照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看,大幅度且持续的新开工面积下降将对未来2年-3年的房屋供应产生直接影响。这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新房供应规模维持低位,部分热点城市可能出现结构性供应短缺。
有助于缓解当前市场的库存压力,促进供需关系改善。可以看作是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。供给端的持续收缩,反映了房企的市场预期和资金状况。即便政府不断出台稳楼市政策,房地产行业依然深陷深度调整期。
目前房企的经营风险、债务风险、财务风险、库存风险、交房风险尚未接触,市场信心和预期及供需关系、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修复过程拉长,内期看,房地产市场处于止跌阶段。长期看,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成为必然趋势。
供应端,竣工面积跌幅收窄。前5月房屋竣工面积1.8385亿平,同比下降17.3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4%。住宅1.3337亿平,同比下降17.6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8%,办公楼668万平,同比下降6.7%,跌幅比上月收窄2.8%。商业营业用房1332万平,同比下降19.3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9%。
前5月房屋竣工面积1.8385亿平,下降17.3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4%。比2024年房屋竣工面积7.3743亿平,同比下降27.7%的降幅收窄10.4%。房屋竣工面积同比连续下降1年5个月(17个月),表明房企因库存、资金紧张,保交房压力大。
前5月住宅竣工面积1.3337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17.6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8%。比2024年住宅竣工面积5.3741亿平方米,下降27.4%的降幅收窄9.8%。毫无疑问,房地产项目白名单覆盖范围有限和销售回款缓慢,保交楼压力大。
单月来看,5月房屋竣工面积2737万平方米,下降19.5%,降幅比上月收窄8.4%。5月竣工面积规模降幅收窄,且同比降幅大于5月新开工面积19.2%,说明潜在商品房库存风险非常大,商品房出清非常缓慢。
按照2年-3年的房地产的项目工程进度来计算,竣工将延续周期性的缩量, 预计2025年竣工面积将持续出现负增长。前期房企拿地减少、库存规模较高、销售未回暖等情况并未出现实质性改善,当前房企以投定销、以销定产。
能否出现真正修复的关键在于三大工程、货币化旧改、收购商品房库存、盘活闲置存量土地等实质性进展。房企拿地面积和费用、开工面积将承压,同时保交高峰已过叠加过去3年商品房销售下滑,竣工面积亦面临下探压力。
观察相对历史同期的开竣工规模,2025年5月,房屋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25%和66%,月度数据虽然波动较大,但新开工水平仍然较低,竣工作为滞后指标下行趋势确定。供应端下降,与需求端的下降有关。
第三是供应端,土地供应跌幅收窄。前5月全国房土地购置面积和金额跌幅扩大,已经累计同比下降6年7个月,连续下降77个月。自2023年开始,全国房土地购置面积、土地购置费的数据再没有公布出来。
其中一季度全国土地购置费7191.34亿元(前2月3722.71亿元),同比下降4.5%(前2月同比下降0.3%),跌幅比上月扩大4.2%,比2024年全年3.5655万亿元,同比下降8.7%,降幅收窄4.2%,说明房企的拿地策略已经调整。
单月来看,2025年3月全国土地购置费3468.63亿元(前2月3722.71亿元),同比下降8.90%,跌幅比上月扩大。毫无疑问,4月全国土地购置费同比跌幅扩大,主要是城投拿地面积下降和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面积下降。
结构上看,城投拿地占比下降、一线及高能级二线城市及国企、央企占比最高,其次是城投,而民营开发商占比上升、以及土地溢价率回升,都显示土地市场底部正在渐渐形成过程中。毫无疑问,土地市场呈现结构性的火爆行情。
5月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同比持续缩量,土拍市场热度环比有所回落,好于去年同期。5月全国成交土地建面环比增长9.8%,同比下降2.7%。其中一、二、三线城市环比增速为41.8%、12.8%、7.6%,同比增速为70.3%、16.9%、下降20.9%。
5月全国成交土地平均楼面价环比下降28.8%,同比上涨0.8%。其中一、二、三线城市环比增速分别下降39.1%、49.1%、5.3%,同比增速为下降40.4%、上涨12.8%、上涨0.2%。5月全国平均溢价率为4.6%,环比下降3.6%。
5月土拍溢价率连续两个月下滑,好于去年同期,同比2.3%提升。一二三线城市溢价率分别为6.4%、6.6%、2.8%,一线城市环比增长0.7%,同比增长3.3%,二线环比下降6.8%,同比增长4.9%,三线环比下降2.3%,同比增长0.5%。
2010年全国房企购置土地面积3.99亿平方米、增长25.2%。2011年4.43亿平方米、增长10.9%。2012年3.56亿平方米,负增长19.5%。2013年3.88亿平方米,增长8.8%。2014年3.33亿平方米,负增长14%。
2015年2.28亿平方米,负增长31.7%。2016年2.20亿平方米,负增长3.45%。2017年2.55亿平方米,增长15.8%。2018年2.91亿平方米,增长15.2%。2019年2.58亿平方米,负增长11.4%。
2020年2.55亿平方米,负增长1.1%。2021年2.15亿平方米,负增长15.45%。2022年1.00亿平方米,负增长53.4%。2023年-2024年预计房企土地购置面积0.9亿平方米、0.8亿平方米,同比下降超过20%、超过10%。
第四是需求端,销售面积跌幅扩大。前5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.5315亿平,同比下降2.9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1%。住宅2.9745亿平,同比下降2.6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5%,办公楼810万平,同比下降7.4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7%。商业营业用房2050万平,同比下降6.0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4%。
前5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.5315亿平,同比下降2.9%,,跌幅比上月扩大0.1%,比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.9%,降幅收窄10.0%。同比已经连续下降3年5个月(41个月),表明政策效果逐渐减弱。
房地产市场复苏基础依然较弱,房企加大了“以价换量”的力度,整体延续量稳价跌的弱复苏态势。当前房地产市场的“止跌、回稳”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,根基尚不稳固,巩固止跌、回稳成效仍需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、加码。
单月来看,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7053万平米,环比上涨10.34%,同比下降3.3%,降幅较4月扩大1.2%。整体延续了弱复苏的态势。自2024年10月份以来,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已经连续8个月低于5%,为2021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出现。
单月连续下降41个月,说明房地市场的销售处于止跌筑底的调整阶段,企稳基础不牢固。数据有所下滑是正常的,主要是去年同期销售基数比较高,预计房企调整价格,政策持续不断利好,改善性的需求释放,销售下降幅度会收窄。
需求侧筑底企稳信号愈加明确。前5月商品房销售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.9%,累计同比降幅比上月扩大0.1%,销售动能减弱。一方面是政策端在落实方面有待加强。另外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的恢复,需要时间。因此,市场底部的基础不牢固。
前5月住宅销售面积2.9745亿平,同比下降2.6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5%,降幅比2024年同比下降14.1%,收窄11.5%。商品房住宅面积累计同比已经连续3年5个月下降(41个月),表明商品住宅销售企稳的基础不牢固。
按照地方区域来看,前5月东、中、西、东北部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下降4.5%、 增长0.3%(连续增长3个月)、 下降2.8%、下降6.0%。 从各地区销售情况看,整体跌幅均较上期扩大,其中中部地区销售面积连续3个月增长。
按照分类物业类型来看,整体销售情况低于上期,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两项销售面积的指标同比跌幅扩大,住宅销售面积连续11个月收窄后跌幅扩大,说明目前商品住宅销售、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形势差。
前5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金额3.4091万亿元,同比下降3.8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6%。住宅金额3.0119万亿元,同比下降2.8,跌幅比上月扩大0.9%,办公楼销售金额1033亿元,同比下降10.8%,跌幅比上月扩大1.5%。商业营业用房金额1903亿元,同比下降13.9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6%。
前5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金额3.4091万亿元,同比下降3.8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6%,降幅比2024年同比下降17.1%,收窄13.4%。表明房地产市场边际改善,效果减弱,处于止跌调整阶段,企稳的基础不牢固,市场以价换量成主流。
前5月住宅销售金额3.0119万亿元,同比下降2.8,跌幅比上月扩大0.9%。降幅比2024年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17.6%,收窄14.8%。表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效果减弱,行业整体处于在止跌调整阶段,以价换量是市场主流的趋势。
单月来看,5月商品房销售金额7056.39亿元,环比增长13.15%,同比下降6.03%,降幅较4月收窄0.7%,降幅收窄与核心区好产品交易较为活跃相关。毫无疑问,4月、5月的楼市淡季,房企以价换量成主要销售策略。
观察相对历史同期的销售规模来看,2025年5月,商品房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分别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56%和53%,较4月小幅改善,但仍明显低于一季度水平。因此,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基础不牢固。
第五是供应端,库存缓慢下降。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.7427亿平,增长4.2%,比4月末减少715万平。其中住宅待售面积4.1264亿平,增长6.5%,减少439万平,办公楼5319.15平,增长1.5%,减少33万平,商业营业用房1.4371亿平方米,增长0.5%,减少139万平。
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较上月有所减少,较2024年同期上涨4.2%,同比涨幅再收窄0.8%。房地产行业库存总量有所收缩,按当前销售面积计算,去库存时间为11个月的消化周期。整体来看,库存去化压力大,分布区域分化显著,结构性矛盾突出,仍需政策精准发力。
2025年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.7427亿平方米,超过2015年7.1853亿平方米,依然是达到天花板的水平,创1987年以来历史最高纪录之一。因此,7.7412亿平方米大部分是现房库存,部分期房,多为待交付与卖不出去的房屋。
2015年7.1853亿平、2016年6.9539亿平、2017年5.8923亿平、2018年5.2414亿平、2019年4.9821亿平、2020年4.9850亿平、2021年5.1023亿平、2022年5.6366亿平,2022年6.7295亿平,2023年6.7295亿平、2024年7.5327亿平。
在销售改善的带动下,商品住宅库存量与去化周期环比均下降,总库存面积来看,依然为历史最高,去化压力大。其中商业库存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,商业库存去化压力依然较大,库存规模已经超过2014年的水平。
现房住宅库存压力仍然较大,占整体库存的比重已经达到近四分之一。从全国商品住宅广义库存面积(住宅累计新开工面积-住宅累计销售面积)来看,截至 5 月末,商品住宅广义库存面积为6.7 亿平,环比下降 1.2%,同比下降 15.9%。
去化周期(广义库存面积/过去六个月住宅销售均值)25.7个月,环比提升0.3个月,同比下降4.4个月。从全国现房库存(已竣工未销售)来看,截至5月末住宅现房库存面积(住宅待售面积) 4.1264亿平,环比下降1.1%,同比增长6.5%。
现房去化周期为20.0个月(由于5月现房销售未公布,采用 2024年11月-2025年 4 月销售均值计算),环比下降0.2个月,同比下降2.4个月。住宅现房库存占全国住宅广义库存面积的比重为24.8%,环比基本持平,同比提升5.2 %。
5月末待售面积较上月有所减少,同比增长4.2%,同比涨幅进一步收窄0.6%。按当前销售面积计算,库存总量还有11个月的消化周期,消化周期再次拉长,去库存任务艰巨。城市试点推进现房销售,将有效控制供应规模,加快库存去化。
商品房去化周期达11个月,历史高点。由于商品房库存量继续上升,销售回款逐渐下降,导致部分房企资金周转问题非常严峻,现金流告急,债务集中到期,部分房企选择二次或多次债务重组,面临较大的债务风险。
商品房库存创历史新高,说明房子的供应多。与过去的高库存不同的是,这三年房企投资拿地的萎缩状态有关系,同时与保交楼的政策有关。由于保交楼的政策推进,部分现房没有按时交付,或者出现退房情况。
第六是价格端,房价跌幅扩大。前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9653元/平米(前4月9566元/平、一季度9510元/平、前2月9547元/平),环比上涨0.92%,同比下降0.93%(前4月同比下降0.4%、一季度同比上涨0.93%、前2月同比上涨2.6%)。从绝对值来看,房价回落至2024年9月政策前的水平。
前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9653元/平,同比下降0.93%,比上月跌幅扩大0.52%,比2024年9935元/平,同比下降4.8%,跌幅收窄3.9%。说明累计房价涨跌不稳定,与结构性、季节性、口径变化有关,房价处于底部运行的调整状态。
意味着全国商品房、商品住宅平均房价连续下降1年(12个月)后、跌幅连续收窄数个月后,连续3个月迎来上涨后,连续2个月下跌,数据上来说,说明全国房价正式见底。但是企稳基础不牢固,大涨的条件不具备。
前5月住宅销售均价10125元/平(前4月10005元/平、一季度9935.6元/平、前2月9949元/平),环比上涨,同比下降。比2024年10419元/平,环比上涨1.6%,同比下降7.0%,环同比为下跌。因此,房价同比下跌,主要是以价换量。
单月来看,5月销售均价10004元/平米(4月9756元/平方米),环比上涨2.54%(3月环比上涨3.3%),同比下降2.83%(4月同比下降4.7%),降幅较4月收窄1.9%。其中住宅销售均价13613元/平方米(4月10245元/平),环比上涨3.6%(4月上涨3.3%),同比下降1.6%(4月下降4.3%),跌幅收窄2.7%。
表明短期内房价大涨的概率为零,与结构性、季节性变化有关。目前各地房价调整大,其中中部、东北部地区“以价换量”较为明显,房企以价换量的趋势依然是主流。目的是为更好去库存和提振销售,快速收回销售额,应对债务到期,说明房价总体依然处于下降、筑底、调整的止跌底部运行阶段。
第七是资金端,房企到位资金跌幅扩大。前5月房企到位资金4.0232万亿元,同比下降5.3%,跌幅比上月扩大1.1%。比2024年末同比下降17%,跌幅收窄11.7%。同比已经累计下降3年5个月(41个月),说明房企资金状况呈现边际改善放缓,有所恶化。
随着房企销售下降,跌幅扩大,其中一二线城市销售呈现止跌回稳放缓态势,部分房企开发经营和回笼资金改善不明显。总的来看,今年以来市场总体平稳,继续向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。部分地区市场仍然处在调整之中,市场回稳还存在压力。
前5月房企到位资金4.0232万亿元,同比下降5.3%,跌幅比上月扩大1.1%。其中国内贷款6679亿元,下降1.7%(前4月增长0.8%),止涨转跌。利用外资16亿元,增长49.0%,涨幅回落33%。自筹资金1.3743万亿元,下降7.2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4%。
定金及预收款1.1931万亿元,下降5.0%,跌幅比上月扩大2.0%。个人按揭贷款5645亿元,下降8.5%,跌幅比上月持平。毫无疑问,房企到位资金跌幅扩大,背后主要原因是国内贷款、自筹资金、定金及预收款跌幅扩大。
房企资金压力依然大,首先是债务。房企大量的到期债务,因销售回款大量减少,缺乏流动性,债务出现多次违约、多次重组,资不抵债现象。其次是库存,积压资金。最后是待交房规模大,需要庞大资金。毫无疑问,风险未出清。
房企资金降幅小幅度扩大。资金来源中个人按揭贷款跌幅最大、自筹资金跌幅扩大,预示房企自筹资金难度上升,销售回款压力上升。当前市场环境下加杠杆动力不足。继续降低房贷首付和利率及税收、扩大房企融资是主要的政策方向。
前5月国内贷款6679亿元,下降1.7%(前4月增长0.8%),止涨转跌,比2024年末同比下降6.1%,收窄4.4%。一定程度上反映房企国内融资环境没有完全改善,增量贷款困难,资金压力是房企缩减投资(拿地、新开工)的原因之一。
外资16亿元,增长49.0%,连续2个月止跌上涨,2024年末下降26.7%,连续3年3个月(39个月)下降后连续2个月上涨。自筹资金1.3743万亿元,下降7.2%,跌幅比上月扩大0.4%。比2024年末下降11.6%,跌幅收窄4.4%,与资产处置等改善放缓有关。
定金及预收款定金及预收款1.1931万亿元,下降5.0%,跌幅比上月扩大2.0%,比2024年末下降23.0%,跌幅收窄18%。个人按揭贷款5645亿元,下降8.5%,跌幅比上月持平,比2024年末下降27.9%,跌幅收窄19.4%,主要是销售面积下降,跌幅扩大。
国内贷款率先由止涨转跌,自筹资金和定金及预收款及个人按揭贷款同比跌幅较上月扩大0.4%、2.0%、持平。其中国内贷款占全部资金的16.6%,比上期下降0.6%。自筹资金占全部资金的34.1%,较上期提高0.5%。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占43.6%,与上期持平。
四项合计为94.3%,后三项合计为77.7%。受5月销售金额下降,跌幅扩大的影响,房企资金来源有所下滑,资金面依然承压。5月初出台降准、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,金融部门表示,将加快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。
包括房地产开发、个人住房、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。指导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房地产融资稳定,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资金供给。表明政策没有完全落地,停留在政策表述中,未能持续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。
单月来看,5月房企到位资金7636亿元,同比下降10.1%(4月下降5.3%、3月下降3.9%),比上月下降5.3%,跌幅扩大4.8%。背后的主要原因,因为房款(销售回款)明显走弱。
第一是5月房款3375亿元,同比下降11.4%,跌幅比上月下降9.9%扩大1.5%。因为销售回款再度走弱。定金及预收款同比下降12.7%,降幅较4月扩大了4.3%。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下降8.5%,降幅较4月收窄了4.2%。5月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净增加746亿元,环比多增1977亿元,同比多增232亿元。
第二是5月非房款4261亿元,同比下降9.1%,跌幅比上月下降1.3%扩大7.8%,房企外部融资走弱,表明销售下降,跌幅扩大。国内贷款1060亿元,同比下降13.1%,增速较4月下降27.6%,2个月正增长结束。自筹资金2790亿元,同比下降8.7%,降幅较4月收窄0.9%。
受外部融资环境改善不明显、销售下降和跌幅扩大,房企资金未根本性好转影响,国内银行贷款、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,这三项指标代表的是房企从银行贷款能力和发债、现金流能力的改善。银行贷款未全放开、销售回款缓慢影响房企现金流和正常经营。
房企资金压力是房企缩减投资(拿地、新开工下降)的主要原因。房企资金改善不明显,主要原因是国内贷款、自筹资金、定金及预收款、个人按揭贷款占房企到位资金大,前期同比下降幅度大,销售回款缓慢和债务到期及融资限制未全放开,导致房企资金、经营、财务紧张。
目前支撑房企资金流的主要是销售回款,包括定金及预收款、个人按揭贷款,已经连续下降41个月。反映出金融机构对房企风险担忧加大,银行贷款困难、销售回款非常缓慢,影响房企现金流。房地产市场处于继续止跌阶段,风险压力依然存在。
第八是国房景气端,市场预期下降。2025年5月末,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,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3.72,环比下降0.14%,连续11月呈现小幅度回升后出现连续2个月下降。国房景气同比已经连续3年5个月(41个月)跌破100。
表明房地产市场的景气、活跃、信心、繁荣度有所下降,总体处于止跌筑底的阶段,企稳的基础不牢固,呈现出市场持续边际修复放缓趋势,继续刷新2016年初以来国房景气指数最低水平,主要是房地产依然在深度调整中,与季节性有关。
国房景气指数自2022年1月破100后,一直呈现持续下跌过程,2024年6月国房景气指标开始边际修复,但是速度非常缓慢。值得注意的是国房景气指数是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景气、活跃、信心、繁荣的指标之一。
股票配资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