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国灭亡后,邓艾在刘禅的宫殿中找到了一样东西,这才明白诸葛亮为何无力挽救蜀国的命运。
景耀六年的某一天,魏国的大将邓艾带领一支特别的小分队,竟然通过一条几乎没有人走过的险峻山路,成功翻过了重重山岭,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城的外围。这一举动,让蜀汉朝廷里的官员们都大吃一惊,完全没想到他会这么干。
成都城中,空气仿佛凝固了,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。后主刘禅身着龙袍,端坐在冰冷的宝座上,心里恐怕比任何人都要焦虑。回想过去,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这里运筹帷幄,风光无限。而今轮到他,却只能面对四面受敌的困境。
城墙还很结实,粮食也还能维持一段时间。但刘禅没有选择硬拼,而是打开了城门,选择了投降。
这一下,后人对他的批评就像潮水般涌来。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、“乐不思蜀”,各种指责纷纷落到他的头上。大家认为他太软弱,没有骨气。但换个角度看,如果你是刘禅,在那样的情况下,你能稳得住吗?
说实话,这位在白帝城接过大任的皇帝,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“托孤”的阴影下。诸葛亮在的时候,大事小事都有人承担,他更像是个“签字”的角色。等到诸葛亮离世后,身边再也没有一个能稳住局面的强臣,反倒是让黄皓这样的宦官有了可乘之机。说他糊涂吧,刚亲政那几年,史书上还记录着他“广开言路”的事迹,对蒋琬、费祎这些重臣也还算信任。但要说他精明吧,他又眼睁睁看着黄皓把朝廷弄得一团糟。
旁观者说得过瘾,但内中人的难处,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呢?
邓艾进入成都后,首先去了皇宫的档案室,开始接手相关工作。在那里,他找到了一本“士民簿”,这相当于当时的户籍登记和全国的财务报表。
邓艾当时是怎么反应的?史书上没说得很清楚,但我猜他看完后,肯定吓得吸了口冷气,背后直发凉。因为那几个稀疏的数字,把蜀汉的底细都暴露无遗了。
在这本简薄的册子上,用清晰的白话记录着:蜀汉全国共有二十八万户人家,总人口为九十四万。其中,能够上战场打仗的士兵仅有十万零二千人。
九十四万这个数字有多大?同一时间,东吴有五十多万户人家,总共二百三十万人;而最大的魏国,有一百零三万户,人口达到四百四十三万!
看了这些数据,你还会认为蜀汉的衰落只是因为刘禅个人的懦弱吗?
作为前线的总指挥,邓艾对战争的认识肯定比我们更深刻。他翻阅着这本小册子,心里立刻明白了:这场仗,打不下去了。不是诸葛亮不够出色,而是蜀汉的实力,真的太弱了。
大家常听人说诸葛亮“六出祁山”,听起来挺悲壮的。但这悲壮背后是什么呢?其实就是每次北伐都像是从本来就不太肥沃的蜀地里抽血。一批批年轻力壮的农民去前线打仗,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。留在后方的人忙于生计,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。
在《华阳国志》这本书中,有句话叫做“唯仰锦耳”,用来描述蜀汉时期的经济状况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几乎全部依赖于销售蜀锦这种高档商品。想想看,一个国家的财政竟然要靠卖一种手工艺品来支撑军费开支,这样的经济结构该是多么的畸形和脆弱。
诸葛亮是个非常厉害的人,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。他在内政方面,发展生产,有一套自己的办法。但是,他毕竟是人,不是神,变不出人,也变不出粮食。面对这种人口和国力的巨大差距,他能做的,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,尽力拖延这艘破船沉没的速度。
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太过固执,坚持做那些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。也有人觉得,如果不主动出击,蜀汉的军队士气会迅速下降,国家灭亡的速度也会加快。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。但无论哪种情况,都无法改变一个严酷的事实:蜀汉的实力已经非常脆弱,经不起任何大的波折。每次北伐所需的粮食、人力的消耗,都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虚弱。
了解了这些背景,再来看刘禅的投降,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了呢?
那时候,成都城里的人都没了心气。姜维在外得知魏军来袭,赶紧上书刘禅,让他赶紧派兵把守要塞。结果刘禅听了黄皓的话,根本没放在心上,反而跑去问算命的。算命的说没事,魏军打不进来。他就真的信了。这事听起来确实很荒唐,也确实是他在位时的一大败笔。
等到敌军包围城市,梦境终将结束,那时该怎么办?是让城内剩下的老人、妇女和儿童,以及那十万疲惫不堪的士兵,与邓艾的精锐部队进行最后的殊死搏斗,让成都变成一片废墟,血流遍地?还是放下皇帝的尊严,为了保护城里百姓的生命安全而选择投降?
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难题,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。后人很容易站在道德的角度上说,应该坚持到底,这叫有骨气。但对于刘禅和成都的百姓来说,活下去可能是他们最真实的心愿。
别忘了,蜀汉的根基是怎么建立的。一切都始于荆州失守,关羽在麦城战败。这就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。接着张飞被刺杀,刘备在愤怒中倾尽全力向东出兵,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掉了最精锐的部队。夷陵之战不仅让蜀汉的实力大大削弱,更严重的是,刘备自己也因此元气大伤。最后在白帝城托孤时,留给下一代的,其实是一个满是难题的局面。
蒋琬、费祎和董允这些好臣子相继去世后,蜀汉内部变得一团糟。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,继续北伐,但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威望和政治手段,根本无法压制朝堂上的反对声音。国内的谯周等人天天说要投降,弄得人心惶惶。
不管谁来做这个皇帝,面对这样的内外交困,都会感到非常头疼。
后来,邓艾到了洛阳,跟司马昭谈起刘禅的时候,他们眼中看到的
刘禅是一个在国家灭亡后被迫做出选择的君主。他那句“乐不思蜀”的话,在当时的背景下,更像是一种自保的策略,而不是真心话。他越是装作不在乎,司马昭就越不会觉得他有威胁,这样他和那些跟随他投降的蜀汉旧臣就能活得更长久。
你看,水镜先生当年说,“卧龙凤雏,得一可安天下”。刘备两个都得到了,天下还是没能安定。难道是水镜先生看走眼了?或许,这句话本身就带着时代的局限性。它只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,却忽略了决定胜负的,还有“势”。这个“势”,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人口、经济、地理、国力这些实实在在的条件。
蜀汉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。它所在的益州,尽管被称为“天府之国”,但在开发水平和人口数量上,远不及占据中原的魏国。蜀汉就像一个偏科的学生,虽然在“天险”这一方面表现出色,但整体实力却远远落后于对手。
因此,邓艾在刘禅宫殿中找到的那本“士民薄”,并不是证明刘禅无能的证据,而是整个蜀汉灭亡的证明。它用冷冰冰的数字告诉后人:诸葛亮无法拯救蜀国,并不是因为他不够强大,也不是因为刘禅太无能,而是因为历史的大势早已决定了这个结局。
参考材料:
《三国志》,由陈寿编写,裴松之做注释,出版单位是中华书局。
常璩编写,刘琳校注的《华阳国志校注》,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。
房玄龄等人编写的《晋书》,由中华书局出版。
司马光撰写的《资治通鉴》,由中华书局出版。
股票配资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